服務熱線
18127993046
藥物敏感試驗簡稱藥敏試驗(或耐藥試驗)。旨在了解病原微生物對各種抗生素的敏感(或耐受)程度,以指導臨床合理選用抗生素藥物的微生物學試驗。一種抗生素如果以很小的劑量便可抑制、殺滅致病菌,則稱該種致病菌對該抗生素“敏感"。反之,則稱為“不敏感"或“耐藥"。為了解致病菌對哪種抗菌素敏感,以合理用藥,減少盲目性,往往應進行藥敏試驗。
藥品檢測中心-藥敏試驗怎么做?
藥敏試驗方法
目前常用的藥敏試驗方法有:紙片瓊脂擴散法(K-B法)、稀釋法、E試驗、檢測細菌耐藥性的方法。稀釋法分液體稀釋法和瓊脂稀釋法。檢測細菌耐藥性的方法包括耐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的檢測和β-內酰胺酶的檢測。
1、紙片擴散法
該法是將含有定量抗菌藥物的濾紙片貼在已接種了測試菌的瓊脂表面上,紙片中的藥物在瓊脂中擴散,隨著擴散距離的增加,抗菌藥物的濃度呈對數減少,從而在紙片的周圍形成濃度梯度。同時,紙片周圍抑菌濃度范圍內的菌株不能生長,二抑菌范圍外的菌株則可以生長,從而在紙片的周圍形成透明的抑菌圈,不同的抑菌藥物的抑菌圈直徑因受藥物在瓊脂中擴散速度的影響而可能不同,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反映測試菌對藥物的敏感程度,并與該藥物對測試菌的MIC呈負相關。
2、稀釋法
稀釋法藥敏試驗可用于定量測試抗菌藥物對某一細菌的體外活性,分為瓊脂稀釋法和肉湯稀釋法。實驗時,抗菌藥物的濃度通常經過倍比(lg2)稀釋,能抑制待測菌肉眼可見生長的更低藥物濃度成為最小抑菌濃度(MIC),一個特定抗菌藥物的測試濃度范圍應該包含能夠檢測細菌的解釋性折點(敏感、中介和耐藥)的濃度,同時也應該包含質控參考菌株的MIC。
藥敏試驗報告解讀
藥敏試驗報告通常包含3部分內容:①鑒定細菌的名稱;②每種抗菌藥物定量藥敏結果,紙片擴散法的結果代表抑菌圈直徑,單位以mm表示,數值越大,提示此藥物對細菌的抑制作用越明顯;肉湯稀釋法的結果以μg/ml為單位,其數值越小,提示此藥物對細菌的抑制作用越明顯;③根據CLSI標準判斷每種抗菌藥物的定性藥敏結果,通常分為:敏感(susceptible, S)、耐藥(resistant, R)、中介(intermediate, I),少數情況下也可能有:劑量依賴性敏感(sensitive-dose dependent, SDD)或無判斷標準。
其中"S"代表"敏感",提示在臨床使用推薦的常用劑量時所能達到的血藥濃度可以有效抑制分離到細菌的生長。
其中"R"代表"耐藥",提示在臨床使用推薦的常用劑量時所能達到的血藥濃度不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或者提示細菌已形成耐藥機制。
其中"I"代表"中介",提示抗菌藥物MIC接近臨床可達到的血液和組織濃度,細菌生長受抑制程度不如敏感藥物。提示如果此抗菌藥物在身體特定部位濃度較高(如喹諾酮類藥物和β-內酰胺類藥物在尿液中濃度較高),或臨床增加用藥劑量,則可以提高療效。
其中"NI"代表目前尚缺乏CLSI的判斷標準。
藥品檢測中心-藥敏試驗怎么做?